我與動物同學的任務ABC

展期:110.08.31-09.16

地點:實小校園

熬過最長的暑假,終於見到久違的同學與校園,歡迎動物轉學生,一起回學校一起玩!走進台北市國語實小,師生們指著巨幅拼貼老地圖,討論舊地名和老鄰居。漫遊在新落成的木平台上,抱著樹、貼著欄杆,或坐或蹲,仔細聆聽共振迴響的社區聲景;有同學從對面植物園採集了聲音,編曲成最新的下課鈴聲;下課玩偶台,台前台後都有戲,動手剪出老師同學、在光影間與社區老店交錯;捷運新大樓還沒開放,拿起手電筒,探照時空地層,跟著停格動畫的小土偶,抵達校園歷史現場、解謎集章…。

整個計畫發展的時間超過2年,有硬體有軟體,更是不同領域的專業者、社區夥伴與實小師生一起相互學習、合作研發的珍貴過程。公共藝術教案研發先行,另外又有8周的實驗工作坊,跟進化羽臺設置帶來的校園空間變化,舉辦4個工作營走進社區取材跨界企劃,一步一步累積了許多心得。成果展如何轉化這些經驗,融入校園生活與公共空間?展覽如何吸引更多師生參與、互動,願意親近公共藝術?

實小全校師生約1,700位,原本就地狹人稠,又遇上遊具設施翻新停用、共構大樓施工,讓學生下課的活動空間壓縮很多。萬一遇上雨天,連操場、籃球場也去不得,日子難免苦悶。

因此成果展大開遊戲角,下課就能玩一下!選在春風臺、化羽臺等校園角落開設5個展區、6個集章點,無特定順序,跳著玩、反覆玩,獨自玩或和同學一起玩,提供再次感受與觀察校內外的環境、共享新發現與樂趣的介面,每一位參與者,也一起創造了獨特的下課時光與回憶,在玩耍中開啟了不一樣的校園公共生活。

成果展為實小量身打造,每位學生在開學時,都收到一大張遊戲紙,可以摺疊出校園空間的立體紙模型。展覽設定主題「我與動物同學的任務ABC」,情境模擬自己最喜歡的動物,轉學來當同班同學,遊戲紙鼓勵低年級完成任務A畫出動物同學,歡迎中高年級進一步闖關各展區探索任務B、任務C,利用紙模型構思適合動物同學一起上學的環境,從動物視角與自身校園生活經驗,在紙模型上大膽表現各種空間想像。

遊戲紙等比繪製實小校園的平面與立面空間,設計簡易的立體紙模型,摺出校園內部環繞操場的大樓與化羽臺,也以雙面圖示的小學生/原始人、文史地標,暗示地底的考古遺址、校外的文化公共環境。

而利用紙模型用寫的用畫的用剪貼的,很容易就可以跟其他同學溝通,也可以到春風臺展區找靈感,瀏覽高年級學生討論校園空間觀察與改造構想的實驗工作坊作品,以及回顧藝術家創作化羽臺的工作歷程,開放留言給意見,於是司令台在這段期間,也成了討論校園空間點子的創意基地。

5個展區分別為「實小在哪裡?」、「路過?還是待一下?」、「尋聲啟事」、「生活裡的小劇場」、「動起來的時空地層」,主要內容包括拜訪校外社區的城南地景創作工作營作品「聲音」、「偶戲」、「動畫」;討論校園空間觀察與改造構想的實驗工作坊作品,並回顧司令台周邊場域 (春風臺及化羽臺) 整合的創作歷程。

實小在哪裡?

共有2站,位在上下學都會經過的新大門口,【實小的「老」鄰居】,以實小為座標,展出南門口拼貼老地圖作為序幕,精選15張比學生父母年紀都還大的老地圖,交疊出豐富的舊地名和老鄰居,有些在地底下,有些消失,邀請師生記下最好奇的名字回家查。【聽見實小】,則在彎過新大門的穿廊上放置高感度的監聽耳機,短短的穿廊其實整天人來人往,可仔細聆聽分辨多樣的聲音從校園四處流動而來。

路過?還是待一下?

共有4站,【春風臺變大了!】春風臺加上化羽臺,平台上人跟樹的距離也更近了。欣賞紀錄短片推導化羽臺的工序,看似有標準解答,其實是藉機凸顯創作不僅是施工,有更多觀察發想、共識凝聚的環節,需要長時間推動。

化羽臺進場前有藝術家與高年級交流的「校園空間轉型&創作工作營」,化羽臺完工後則啟發了《打開圍牆,從走廊到操場》實驗工作坊,高年級2個班的空間改造構想圖於春風臺上展出,同時也【為任務C找靈感】,由師生發起首波校園空間與藝術的公共對話。

【99種綠色】,透過色票比對校園裡豐富的綠色調,體驗生活中更細緻的空間感知經驗,公開交流各自視角、收穫多更多。【聽見南門口社區】,藝術家藏了8段採集自「南門口」街區的聲音風景,換個姿態漫遊新落成的化羽臺,在聆聽的當下,《化羽臺》也成了喚起校園共同記憶與帶入校外社區日常的生活劇場舞台。

尋聲啟事

共有4站,在同心樓四樓轉角俯望校園。呈現「都市生態地景&聲音工作營」的下課鈴聲創作,並融合聲景採集的觀念,覺察校園環境與植物園的繫聯,實小的松鼠或五色鳥是不是可能也來自植物園呢?植物園的地圖比我們以為的還大。

下課鈴聲一響起,前一秒還在專心上課,下一秒立刻與同學玩在一起,校園空間也跟著熱鬧起來,空間、時間、聲響交會碰撞。本次工作營林業試驗所特別打開了台北植物園的後台,由四位職人老師園長、園丁、保全、資深導覽志工,帶著學員們採集他們平時工作路徑上的聲音,繪製成聲音地圖並創作編曲為下課鈴聲回到校內分享。

【社區小田野】展出工作營學員手繪聲音地圖,紀錄4位植物園職人不同的工作路徑,地圖上有好多有趣的角落可以選播來自植物園的聲響,短短的下課就能神遊。【轉角直播】設置隱藏式的直播設備,校園某處的聲音即時從耳機裡傳來、桌上的時鐘留下線索,瞭望偵查聲音的「視」發現場。【誰在大小聲】大玩共振喇叭,鼓勵大家帶自己身邊的小物來測試。空間感隨著物件材質尺寸變化,理性的現象也能感性的「傳達」。【不能只有我聽到】藝術家公開向師生徵求校園生活裡發現的有趣聲響。

生活裡的小劇場

共有3站,佈置在同心樓三樓的遮光角落。從「藝文生活地景&偶戲工作營」的成果出發,在光影中演繹校園生活、校外老街日常的有趣故事。

故事不是只收藏在博物館裡,還有南門口豐富的常民生活記憶,都與實小互通聲息。工作營結合南門口的文史調查、街區空間觀察與偶戲知能專業,帶著學員走進舊書、郵幣、刻印與教具出版的老店家;走進牯嶺街小劇場搭偶台;走進社區節慶「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

【社區小田野】除了合演光影戲說故事,學員對校外老街的路上觀察心得,也以手作剪影圖文與8組提問,展出社區的人事物遊記,有高樓與老店、有樹與站牌…,邀請師生也去走走找答案。走廊搭建偶台,前台後台都好玩,製偶材料無限量供應,可以親手【剪光影】,體驗光影偶戲的技法巧妙。【轉轉3D變2D】,則徵求各種生活小物放置於電動轉盤上,感受光影裡,立體/平面等不同視角切換、創造出的現實與想像空間。

動起來的時空地層

共有3站,在同心樓四樓緊鄰施工中的共構大樓通道。主要呈現「族群及文資地景&動畫工作營」的成果,從微觀的動畫場景與小偶,探究校園空間記憶、感受校外變動中的南門口。

實小剛蓋了新大樓,整條南海路也因地下捷運工程而整個動了起來,地面挖開一個個很深的大洞,未來底下會多出一張交通路網。工作營帶著學員爬高鳥瞰實小周邊的街區,觀察豪宅與古蹟,感受文資地景變遷、城市規劃更新的速度,捷運局第一次開放小學生拜訪南海路捷運工地,也談地底植物園考古遺址的搶救,學員共同創作了兩部停格動畫:「時空穿越記」與「愛玩swich的結果」。

【社區小田野】展區在未來將打開的共構大樓通道前,揭開動畫拍攝場景。大樓往上蓋、棧板地層堆疊呼應,拿起手電筒層層往下探照小偶與歷史文明。過去與未來都不遠,來看停格動畫也能看大樓拆除興建的片段縮時紀錄。場景裝置上的6個路標與謎題則指向實小校園的老時光,【偶不在家】在校園裡實境解謎找小偶的過程中,探究實小看得見的空間記憶。【快閃十連拍】下場體驗真人停格動畫,下課邊玩邊創作。

期待實小未來能有更多跨校跨社區的教育行動與社區互動

成果展籌備過程,受大環境疫情的影響不得已展延,但終能在110年9月順利迎接實小師生開學返校,深深感謝一路支持的前輩先進、藝術家、社區夥伴、實小行政團隊、親師生與工作團隊一起合力促成,將公共藝術的體驗帶給大家。

師生是使用校園、形塑校園空間文化最重要的主體,不論是化羽臺的環境改造回顧、成果展臨時性的空間裝置、遊戲紙的立體紙模型,公共藝術成果展疊加多層次的藝術體驗,皆是期待師生於參與互動過程中,再次探索校園環境的美感經驗,也提出實小與校外社區,共享著城南都市自然生態與文化公共環境,期待實小未來能有更多跨校跨社區的教育行動與社區互動,在實小轉動的同時,也帶動城南場域開展新的公共對話。

聽見南門口

聲音地景採集:蕭芸安、陳明儀 (南福宮)

聲音設計:蕭芸安

校中心的春風臺加上了化羽臺,融會多重的穿行動線,向校園環境延展,人跟樹的距離也更親近了。化羽臺逐漸融入校園生活,每天都會被使用,從教室到教室上課、從教室到操場運動的規律動線之間,校園裡多了一個路過、轉個彎、可以停留一會的地方。

化羽臺向校園延伸展開的意象,與聲音於空間場域中具擴展的特性相似。本次以聆聽為媒介,邀請藝術家提出另一種感受化羽臺的方式,也藉此行動,期待師生在這裡,能有更多創意展演發生。

聽見南門口,從場域環境的空間造型、樹與物件的分布關係、聽者參與的姿態動線等不同層次,與化羽臺對話。藝術家在化羽臺上藏了8段南門口場域的聲音風景,鼓勵師生或坐或臥,將耳朵貼上樹幹、欄杆、梯階,發現「會走路的聲音」,換個姿態在平台上漫遊。

加入媽祖娘娘慶生遶境的隊伍、聽中正紀念堂憲兵正步迴響、一站一站跟著公車報站,潺潺的溪水聲就在校貓家門口,彷彿水圳流過操場;長長的欄杆化作長繩,實小運動會激烈的拔河實況,重現眼前。

化羽臺作為起點,引入校園、周邊社區及社會的各種聲音採集、音景設計,藉由連接遠近不同情境音景,連接起操場、司令臺、走廊與校舍,連接起學生校園生活及周邊社區環境的生活場域,凸顯多重生態劇場的計畫精神。在校園一隅,便能聽見城南地區用聲音述說的故事,讓化羽臺在側耳聆聽的當下,成了喚起校園共同記憶與帶入校外社區日常的生活劇場舞台。

禮兵一步一步向前進

中正紀念堂憲兵交接儀式

聽見魯肉飯的香氣

金峰魯肉飯點單與招呼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