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策群力活化公共藝術

陳姵潔/南海藝工作室

實小公共藝術的執行小組委員,在規劃徵選方向時,即考量實小位處臺北城南獨特的自然與人文場域,可更融入校方課程與教學的實驗精神、教育的專業知能運用,連接實小本身與周邊校外歷史文化紋理的認識,故定調公共藝術作品的設置地點不侷限在基地(共構大樓)本身,表現方式不拘於實體創作,且在經費配置也更強調軟硬體計畫的預算比重均等,在徵件內容裡,則清楚提出需為實小量身規劃三至六年級的公共藝術教案供教師運用,以維繫公共藝術在校內的能量,深具遠見。

彼時正逢國小推動108新課綱,校方也正規劃具實小特色的校訂課程,主軸之一「美力—環境智慧王」即是由藝術領域教師主力發展。公共藝術計畫的啟動,成為一個很好的與老師共同合作、融入體制課程的契機。在實小行政團隊協調推動之下,整合校訂課程與公共藝術資源,公共藝術教案延伸「環境智慧王」的課程架構基礎繼續前進,特別的是,南海藝被賦予的任務並非入班教學,而是與藝術領域教師團隊一起工作,對雙方而言都是一大挑戰與突破。

南海藝邀請周淑卿老師、黃海鳴老師擔任顧問,組織藝術家團隊、觀課團隊入校,與藝術領域研究教師團隊,共組課程研發團隊。108年9月起展開為期半年的合作歷程,建構公共藝術課程架構、核心概念與簡案設計,後續由藝術領域教師團隊接力,循序漸進地研討發展出更符合教學現場的課程詳案,並實際入班試教、修正等連續2年的研發實務。

為配合學校校訂課程研發期程,軟體教案研發是最早啟動的工項,也先於硬體化羽臺109年暑假進場的時間,但如何從當代公共藝術思維來閱讀化羽臺、從教案設計來回應化羽臺最本質也共通的公共藝術觀念,一直是課程設計過程中反覆討論與參照的議題。而總體計畫架構與行動也因常達半年與實小的互動,更能貼近實小的現況推展修訂行動策略、發展後續軟硬體的細部內容。

從108年9月至今,計畫成果展完成恰好2年,非常感謝各方群策群力無私的付出與促成,公共藝術教案後續也在實小藝術領域老師團隊的持續努力下,在臺北市教育專業創新與行動研究競賽中連續兩年獲得肯定,也詳盡的紀錄下這得來不易的發展歷程。

期盼未來,公共藝術觀念能透過一屆屆美術課堂的教學實作來落實,培養個人創造力、群己的公共意識、能表達與反思的行動力,一起探究自我、他人與環境的互動協作關係,累積對化羽臺、對校內外公共環境,各種創意想像與藝術表現,這些都是公共對話的練習過程,也是公共藝術能不斷增生活化的關鍵。 

其他相關文章

群策群力活化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計畫的啟動,成為一個很好的與老師共同合作、融入體制課程的契機…

當代藝術的社區實踐—國語實小公共藝術教案研發

課程循序走來,可以見到由「個人」—「對象物」—「校園環境」—「社區環境」等同心圓的向外擴展式教學安排…

校園環境結合公共藝術的課程可能性

藝術家與教師群對課程發展各有期待,如何轉譯兩者的語言、整合觀課團隊、加入在地社群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