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環境結合公共藝術的課程可能性

山夢嫻/觀課統籌

南海藝團隊長期深耕於城南的南門口社區,除了口訪記錄地方的文史,並持續推動著社區及藝術工作,串聯在地各單位,建立南門口社區的共創共學網絡。很榮幸我能有此機會,從課程設計者的角色參與計畫,本文將以觀察者的角度,敘述公共藝術課程發展的歷程。

課程發展前的準備

國語實小希望藝術家團隊,能以既有發展的校訂課程「美力—環境智慧王」為基礎,繼續研發成三至六年級的公共藝術課程。南海藝邀請施彥君擔任總召,引薦對公共藝術與藝術教育教學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徐裕翔、黃純真、蔡影澂、黃榮智,籌組成藝術家團隊。南海藝團隊也很榮幸地邀請到的周淑卿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與本案公共藝術委員黃海鳴教授擔任顧問,給予精闢深入的分析建議,經過來回討論,建構起公共藝術課程的核心概念圖,並以此為原點,後續研討工作得以順利推展開來。

在計畫初期,藝術家團隊經過多次開會討論,彼此達成對公共藝術教育內涵有統一且明確的共識。每位藝術家負責「環境智慧王」課程的一個年級,藉由公共藝術的核心概念,朝向加深學生參與公共藝術創作的經驗,操作不同的媒材,以發想該年級合宜的藝術活動與公共藝術的元素,並且完成課程簡案內容,包含:教育理念或目標、引導建議及教學內容、教學重點、類型、材料、補充資料等項目,以作為後續與實小藝術領域教師群,進行說課及彼此交流的基礎資料。

邀請觀課團隊的初衷

藝術家團隊所轉化的「環境智慧王」課程,原先是由國語實小的視覺藝術領域教師群,結合環境教育議題與課綱所研發而成。因此在藝術家的說課期間,南海藝特地邀請臺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的博、碩士生組成跨領域的觀課團隊,成員有山夢嫻、蕭人瑄、楊舒帆。希望能紀錄與分析藝術家與教師間的互動與對話,為這段跨域合作的方式留下詳實的紀錄,亦透過觀課紀錄呈現公共藝術與環境教育之間的共通性,以提供教師作為專業發展的參考資料。

觀課團隊從說課中,看見了學校的需求,發現教師群與藝術家團隊,因為彼此所使用的語言,以及思維的方式不同,所以一開始在建立夥伴關係時,彼此間是具有明顯的張力。例如:藝術家在說課時,著重在啟蒙教師對公共藝術核心精神的了解,會安排較多時間說明公共藝術概念,對於教學操作帶著開放性與可能性。而從教師的回饋可發現,教師考量的是現場教學的應用,需要的是詳細的教學步驟與學習鷹架,對藝術家提供的課程資料較難聚焦。

觀課團隊也在研討過程中協助藝術家團隊與教師團隊搭起溝通橋樑。藝術家許多默會知識短時間傳遞不易,教師短時間也很難完整掌握藝術家的創意思維,但從觀課團隊的角度來看,雙方其實都是在談同一件事,只是使用的語言不是對方所熟悉的,後續經由觀課團隊的建議,藝術家團隊再次調整呈現的方式,讓說明的順序貼近教師群的思考方式後,順利地開啟溝通與對話。

綜合上述,由於藝術家與教師有不同的社群語言與習慣,在課程發展歷程中,南海藝與觀課團隊,藉由說課觀察記錄,一再反覆確認雙方的意思後,將語言轉譯,傳遞雙方彼此的訊息,協助教師群與藝術家之間的溝通與協調,以滾動式修正,具體推展課程方案,過程雖辛苦但激盪出很寶貴的研討經驗。

跨出校外的影響力

甚至身為觀課者的我,也在參與的過程中,對藝術的想像深受啟發。當我在紀錄三年級藝術家說課時,就對藝術家提出的藍曬創作,抱有很大的興趣。後續,我從美感經驗的角度出發,設計出結合科學繪圖與藍曬創作的課程,希望能翻轉學生平時觀看生物的角度。這個課程也回饋給國語實小生態小尖兵社團,社團又再進一步發展「校園寶可夢」桌遊,師生在2019年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攤位展出,透過解說與遊戲和民眾互動,隔年更是串聯臺灣博物館的「繪自然」特展,社團同學的作品成為開幕嘉賓的禮物,這一連串行動的發生,可以說是源自於南海藝團隊在地深耕的南門口共學網絡,背後蘊藏著公共藝術的潛在影響力。

由於公共藝術不僅是藝術而已,還需要搭配空間與建築物的機能、型態與活動設計。根據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第 13 條第1項:「兒童應有自由表示意見之權利;此項權利應包括以言詞、書面或印刷、藝術形式或透過兒童所選擇之其他媒介,不受國境限制地尋求、接收與傳達各種資訊與思想之自由。」第 31條第1項與第2項:「承認兒童享有休息及休閒之權利;有從事適合其年齡之遊戲與娛樂活動之權利,以及自由參加文化生活與藝術活動之權利。應尊重並促進兒童充分參加文化與藝術生活之權利,並應鼓勵提供適當之文化、藝術、娛樂以及休閒活動之平等機會。」

本文回顧了南海藝在課程發展歷程中的角色與任務,像是面對藝術家與教師群對課程發展的不同期待,如何轉譯兩者的語言,與整合觀課團隊提供的訊息。希望這些實務經驗與課程的可能性,能提供給學校或相關單位未來在執行類似的計畫時的參考。最後以課程美學的學者Eisner的一段話,代表我對這個計畫與對教育的期許。

教育應當養成藝術家,而所謂的藝術家並不是專指詩人畫家、舞者,而是泛指在各個領域內、得以發展觀念、感覺、技巧、想像,以創造出精心構成的、充滿想像力作品的人。

其他相關文章

群策群力活化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計畫的啟動,成為一個很好的與老師共同合作、融入體制課程的契機…

當代藝術的社區實踐—國語實小公共藝術教案研發

課程循序走來,可以見到由「個人」—「對象物」—「校園環境」—「社區環境」等同心圓的向外擴展式教學安排…

校園環境結合公共藝術的課程可能性

藝術家與教師群對課程發展各有期待,如何轉譯兩者的語言、整合觀課團隊、加入在地社群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