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展劇

張琬琳

臺北唯一藝文展場:臺北公會堂

在日治時期1936年之後的臺北,要尋找一處可以進行近千人聚會或文藝展演的場地,公會堂(今中山堂)就是唯一的選擇了。1935年,日本統治臺灣邁入40週年,總督府為了向世界宣揚治理臺灣的成果,舉辦了「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博覽會的主開幕會場,即是當年剛落成的臺北公會堂,而沿三線道(金愛國西路)到小南門口之間,包含今城南一帶的臺北植物園、歷史博物館所在地(商品陳列館)、公賣局、臺灣博物館南門園區等地,成為博覽會的第一會場。

公會堂作為大型聚會場所的會堂,兼具了施政會議、活動演出、慶典舉辦、以及電影播映的複合式功能,尤其在二戰期間,更是軍民動員號召、舉辦大型衛教、勞軍演出和防空講習的場所。

「南海藝廊」在南門口深耕十數載,具有指標性意義,曾在城南開啟一片文藝盛景。(吳欣穎攝)

臺北公會堂外觀,先做為始政四十週年臺灣博覽會的主場館,隔年才又落成揭碑。公會堂是近代日本在城市中興建的公共集會空間,具有政治活動、文化展覽、藝術表演、圖書室等多重功能。1936年剛落成的臺北公會堂規模與場地設備,僅次於當時的東京、大阪及名古屋,排名第四。

一直到了戰後,國民政府遷臺初期,公會堂被改名為「中山堂」,同樣作為大型會議及活動的場地。無論是光復臺灣省的受降典禮會場、召開省諮議會大會,或是1949年後,輪番成為國民大會的會址、立法院的議事會場,以及政府重要活動的展演場地,除了舉辦總統就職大典、新兵入伍大會以外,各項演藝活動,無論是藝術性的(如蔡瑞月的舞蹈發表、楊三郎的歌謠作品演唱會),或是政治性的勞軍動員,都共用同一個中山堂大禮堂——一座講臺的高度與距離,都與觀眾間距遙遠,加上舞臺兩側巨大而厚重、反收燈光音響效果的大紅絨質布幕,對藝術表演者和觀眾而言,都是困難於互動欣賞共鳴的複合式場館,甚至還曾一度因演出「魔幻舞臺劇」,為呈現星火特效,而引發布幕燃燒的火災事件。

國家級表演場地:南海劇場的誕生

1957年,一棟以「劇場」為主要應用空間的建築「國立藝術教育館—南海劇場」落成,座落在南海學園裡,劇場的舞臺和觀眾席的設計,搭配合宜於劇場演出的燈光音響配置,有助於匯聚觀眾的目光,臺上臺下更能互動共鳴。 因此從南海劇場從啟用到1970年代,在臺灣還未有國父紀念館、兩廳院等大型演藝場館建設的這段期間,南海劇場一直被譽為「國家級」的表演場地,而之所以為「國家級」,也因為「南海學園」的整體規劃,是以「復興中華文化」的國族架構,所建設的華夏美學文化園區擘造工程——當時總統蔣中正為推動復興中華文化的建設,將日治時期的臺北商品陳列館改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鄰近建功神社設為國立藝術教育館,再陸續興建以儒學為核心館藏的國立中央圖書館(今藝教館南海書院)、和外觀相仿於北京天壇、內部設置有天文臺的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今工藝中心臺北分館)等機構,統稱為「南海學園」,具有傳承中華文化正統性的象徵意義。

戰後的二十多年間,是高舉中華文化大旗、宣揚反共抗俄的年代,主導南海劇場戲劇演出的單位,有中華文化獎金委員會、中國電影戲劇協會、國防部總政治作戰部等,當時公營的劇團,有軍中話劇團、教育部中華話劇團、中央青年劇社、幼獅劇社、政府組織的文化工作隊、國民黨黨部系統的文化工作隊等,由黨政軍體系,來培訓戲劇人才,而演出的劇本內容,很容易就從字面上平鋪直敘的理解,像是郵政黨部藝宣隊的《雙城復國》、遠東劇藝社的《從黑暗到光明》、國防部康樂總隊話劇隊的《天倫夢回》、《四海歸心》、以及獲得劇本創作獎金的《熱血忠魂一江山》等反共劇碼。

從威權到創新

而這個情景,到了1970年代,有了新的轉變。一方面由於1960年代留學西方的學者陸續回臺,從事戲劇教學,帶回當時西方的戲劇演出概念、戲劇理論等,引導當時的戲劇界,使南海劇場的文化工作,逐漸由國家政策性的文化思想管制,轉為就戲劇論戲劇的引導;另一方面由於各大專學校的戲劇科系,有學期公演和畢業演出的需求,南海劇場逐漸成為學院中戲劇科系師生及校友演出「實驗劇場」的主要場地。而國立藝術教育館配合官方文藝政策,在推廣藝術教育為發展目標下,提供南海劇場作為支援學生話劇創作和演出的重要展演場所,並每年舉辦各項話劇聯合演出活動,例如世界劇展(1967-1984)、青年劇展(1967-1983)、大專盃話劇比賽(1983-1999),藉由大專師生的實驗創作,在原本強勢的國家文藝政策隙縫裡,嘗試以創新的試驗,突破原先以黨國文化思想為框架的劇本形式。

當時這些參與大專盃話劇比賽的學生們,如今回憶道當年各校為了劇展,激烈競爭的盛況,導演謝其文說道當時「是多麽的瘋狂」,戲劇科系的學生們幾乎是以劇場為家,每天除了上課時間以外,都來這裡報到排戲,排演結束後,開始做道具,一路到天亮。時近比賽時,曾經一週都沒回家,三、四天才洗澡。學生熱衷投注於劇場,為臺灣開創出戲劇創新的先鋒,至今許多耳熟能詳的劇場大師,如金士傑、賴聲川、李國修、李立群、鴻鴻都是在這裏發跡成熟,觀眾也非常捧場,經常等候看戲的人群,要排過一個路口才能進場,甚至為了看演出,場外還有黃牛票的買賣。臺灣當代的許多名劇,例如1985年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就在南海劇場首演,隔年《暗戀桃花源》也盛大演出,劇中「兩個劇場搶一個場地」的靈感,就是將在南海劇場排練時的情景,融入戲中。

另外林秀偉的太古踏劇團、林懷民的雲門舞集、劉鳳學的「現代舞蹈研究中心」、以及林永豐的「紙風車劇團」、趙自強的「如果兒童劇團」的早期作品的劇作演出,多是發跡於南海劇場。由於地利之便,可就近彩排和公演宣傳,許多開創臺灣當代表演藝術新頁的知名的劇團,就在南海劇場附近,經營起劇團和舞蹈推廣的工作。例如在重慶南路二段的「紙風車劇團」,就向臺灣省婦女會長期承租了辦公室和排練場地;趙自強的「如果兒童劇團」、劉增鍇主持的「吳兆南相聲劇藝社」也曾在城南在地深耕;舞蹈前輩林秀偉也在寧波西街經營起舞蹈花園;臺灣首位舞蹈博士劉鳳學教授和她的學生們,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在新生南路瑠公圳溪水旁,推廣現代舞蹈教育。

參考書目

周一彤,《南海劇場復刻版1957-2007》,2008年,台北:國立藝術教育館。

黃海鳴、陳姵潔策展;張琬琳主編:「2015城南藝事—街道博物館:移動書報攤」城南名人採訪計畫文集。

C0

【專論】沿捷運萬大路南海線的人文盛景

回顧臺北城南的歷史,在清領、日治和國民政府統治,城南的文教區位規劃,實際是為歷史各朝的掌權者,要在臺北城市裡,設置一個象徵正典、示範教育的文教場域。因而執政者除了在此區,除了宣示以統治權力為尊的模範教…

C1.臺北市地名對照

地名密碼:從「城南街」到「南海路」

「南海路」的名稱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是「海」?和「南海學園」有關嗎?隨著南海路上捷運萬大線的開發,沿線許多與「南海」相關的名稱,成了令居民好奇探索的議題。

C2.趙守彥

南海・展劇

在日治時期1936年之後的臺北,要尋找一處可以進行近千人聚會或文藝展演的場地,公會堂(今中山堂)就是唯一的選擇了。1935年,日本統治臺灣邁入40週年,總督府為了向世界宣揚治理臺灣的成果,舉辦了「始政四十周年記…

C3.1931年.台灣建築會誌

城南,創藝

藝術的象徵與潛藏的符碼 南海學園與南門口一帶,遍布眾多的文教機構,尤其「藝術教育」的展覽與推家,更是這裡的特色。例如展示藝術作品與歷代國寶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展示臺灣當代工藝設計作品的「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臺北當代…

C4

時代轉身,讓藝術魅力重生

二十一世紀以來,隨著台灣迎向新世代,社會逐漸朝民主化的過程,如今在城南遍佈的藝術相關場館,也漸進邁向轉型經營的目標。例如:今「國立歷史博物館」原貌,是日治時代興建、用於展示殖民各地商貿物產和手工產品和…